强化产学研合作 以“科技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技术研发 口号 强化产学研合作 以“科技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产学研合作 以“科技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9-21 05: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科学明确的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

  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积极在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担当作为,实现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明显跃升。江门如何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具体要怎么做?本期《理论周刊》邀请了3位专家学者,聚焦江门“科技引领”工程,敬请垂注!

  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入推进“六大工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六大工程”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江门今后一段时期奋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立体抓手,既具有指向性,又具有开放性。其中,“科技引领”强调发展动能,聚焦长远发展动力问题,只有解决了发展动力问题,才能实现产业高质量持续发展。产学研合作是系统实施“科技引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区域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载体,是加快培养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打通技术从创新、育成、孵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通道。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抓手。

  强化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 夯实科技基础力量

  建设高质量的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是地区产业创新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稳健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各类创新资源,强化科技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加速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飞跃,使其成为科研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最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成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区域产业特色,打造符合新时代产业发展要求的科技创新载体。近年来,我市围绕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建立了“双碳”实验室、中微子实验站、中德(江门)人工智能研究院、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动物模型实验基地等一系列科研载体,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是,平台建设并不会自动触发创新经济的协作,而是需要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核心,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平台互联互通的创新链,才能真正驱动创新平台涌现更多的创新成果。我市应积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加强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与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体系,从而加速研发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

  针对“卡脖子”问题,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是发展创新经济的关键变量。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内涵之一。这就要求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型企业培育,把“卡脖子清单”变成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任务清单,真正把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检验科技创新“成色”的标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变为科技人才培养的沃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科技竞赛如同马拉松,但又要求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这就要求各个产学研科技平台既要建立科技创新长期规划,又要发挥创新主动权,积极参与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来,让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变为促进江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成为新时代发展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着力强化产学研合作

  今天,产学研合作作为科技创新的现实有效形式和战略途径,已经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高度,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聚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既给产学研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给产学研合作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产学研合作也必将在这一新征程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十三五”以来,我市推动各级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断开展产学研对接,不断引进科技资源与培育产业创新共同体,加大了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及产业化的力度,先后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对接交流,落实校(院、所)地合作,借力创新资源,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产学研合作不是简单地将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捆绑。大学与科研院所作为技术创造的主体,企业作为产业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应鼓励其发挥各自所擅长领域的主动性,根据科研需求、技术需求、创新需求,借助产学研政策取长补短,实现更好绩效。

  推动产学研合作,切实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顶层设计上,需要深化市和区联动机制,加快建立市、区等多部门、多主体联动的宏观统筹、协同创新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金等创新要素协同机制,促进各类科技资源向江门产业界开放流动,建立企业、产业、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以科研众筹众包、“揭榜挂帅”等方式解决战略性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实施科技“博聚五邑”等工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和联合技术研发中心,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加强政府引导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坚持目标引领,强化成果导向,建立健全多元化支持机制。”江门市作为大湾区西岸核心城市,工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在承接先进技术落地产业化方面具有较好优势。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引导和指引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江门建立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转化落地。

  引导资本要素发挥在技术转移和转化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技术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

  充分发挥链长企业和骨干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采取“龙头企业+创新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带动各类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等支持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整合,强化融通创新模式。开展“大中小型企业联合创新计划”“大企业命题挑战赛”等产业链协同创新活动,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制造业“双创”技术转移中心,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多维度、多触点的创新能力共享、创新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形成创新要素同频共振、各展所长的创新生态。

  发挥科技人才效能

  着力打造创新高地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跨越发展的优势和主导权。如何才能发挥科技人才的最大效能,需要紧扣我市产业科技人才需求,进一步聚焦产业短板、细化举措、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致力构建人才引育“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引才理念,多措并举引人才,努力形成“广纳英才”新格局。突出“产业聚才”,坚持把人才发展与产业布局同步谋划,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互联互动、深度融合。聚焦江门八大产业集群,常态化开展专业化、精准化科技人才对接活动,广泛集聚优秀人才来江门创新创业。突出“平台聚才”,深化与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和人才引进。去年以来,市科技局通过开展“博聚五邑”广东省科学院博士特派员项目助力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重大人才载体建设,推动其尽早发挥集聚人才辐射带动作用,深度挖掘科研院校的优势资源,积极引进博士入驻企业充当“外挂智囊”,助推企业创新发展。突出“项目聚才”,通过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加强引进院士团队和国内外高端人才团队。加速推进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江门人才岛科创中心等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具备示范性及辐射效应的区域性产业基地和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更多高层次高技术人才在江门创新创业和转化应用科研成果。

  (林展江,作者系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赋能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百年历史变革,科技引领社会发展。江门,是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故里,有着“院士之乡”美誉。2020年初,江门生产的防护服压条机在助力全国疫情防控度过疫情最艰难时期中作用突出;2022年,江门生产的变压器、消杀产品、运动装备等“江门制造”亮相北京冬季奥运会,充分体现了江门科技实力的发展壮大。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科技是江门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实现科技赋能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命题。那么,如何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呢?

  首先,要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破技术发展瓶颈,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必然选择。江门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关键节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比如,江门中微子实验是国家在江门布局建设的一个重大科学装置,将建设成一个国际领先的中微子实验站,实验运行后将能够回答中微子的质量顺序、超新星爆发机制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再如,我们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创新链条,这也是在主动推进“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中提升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尤其要关注几个方面。一是以提升原创能力为导向,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中凝练科学问题,积极探索以“揭榜挂帅”“赛马”等方式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力争攻克一批制约全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充分发挥院校、企业等集聚带动作用,加快推动本地院校学科建设,比如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引导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加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重点解决生产实践中共性基础问题,探索未来可能产生产业变革的前沿技术。三是广泛调动全市创新团队、科研院所、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参与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围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作出江门贡献。

  其次,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大飞机制造、高速列车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令人振奋。当前,以新能源、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推动产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江门实验室(“江门‘双碳’实验室”)的建设落地,正是江门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行动,是落实省工作部署,加快构筑“双碳”科技支撑体系,助推江门建设国家“低碳”示范市的有力举措。我们期待,加快建设“双碳”实验室,打造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发展的科创中心,能够推动重大“双碳”前沿技术成果、重大战略性产业到江门布局。

  持续完善实验室体系和重大科创平台载体布局,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围绕江门八大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实施好“科技强链”工程,引育多层次创新人才,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一批限制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助力产业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引导和保障作用,推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主体,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使江门科技创新与时代同行,甚至实现适度超前。

  最后,要强化增进民生福祉的科技支撑。江门地广物博,是广东的“米袋子”“菜篮子”。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的发展必定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如果能发挥好这一比较优势,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必将充分发挥江门农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实现科技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在这方面有不少尝试,比如,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园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为了加速融合过程,还要大力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引进高校院所专家教授开展农技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以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科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充分运用社会治理丰富场景也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目前,信息化飞速发展正在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提高人们的生活标准,也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江门社会治理场景非常丰富,时下“两中心两基地一平台”正把科技作为推动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第一引擎,聚焦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社会化、法治化,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手段,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有序治理,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江门”建设。

  总之,科技惠及民生,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可以围绕增进民生福祉,重点推动农业科技、生态环保、医疗卫生、安全生产、消防应急等社会民生领域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助力支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书写江门创新发展的精彩篇章。

  (陈威,作者系江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引进对象)

  江门“科技引领”

  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向

  江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报告把“科技引领”工程放在更重要、更关键地位,为江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指明方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粤西、大西南的枢纽门户,江门必须抢抓“双区驱动”“双城联动”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城市。

  “科技引领”时代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科学明确的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

  从历史维度看,科技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历史坐标中,“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全球视野看,科技创新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纵观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发展,全球要素资源重组、全球经济结构重塑、全球竞争格局重构,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从国家发展看,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破解突出矛盾、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推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城市竞合看,科技创新是“实现江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明显跃升”的决定力量。在区域发展竞争压力增大、竞争层次升级交互影响下,“科技引领”是江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江门“奋力构建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内生动力,也是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中发挥“江门力量”、体现“江门担当”的重要保障。

  从上述时空视域观察,江门“科技引领”工程位列“六大工程”首要位置,体现出最现实、最迫切、最科学的新时代侨都战略发展路径的智慧抉择。

  “科技引领”主要挑战

  “十三五”时期,江门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依托突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壮大、创新驱动环境逐步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但是,跳出江门看江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一些国家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诸如“芯片之痛”引发的“核心科技短板”大讨论,已衍生成为城市乃至区域发展的“科技创新焦虑”。补齐科技短板,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城市间、区域间科技竞争愈发激烈。周边城市无不将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营环境、孵化环境,全力争抢科技优质资源、创新产业资源、高素质科技人才资源,倾力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作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尤其是周边重点城市对创新资源的虹吸效应已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推动颠覆性技术大量出现,科技创新迭代速度和范式变化进一步加快,“碳达峰”“碳中和”也在进一步加速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导致技术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机遇窗口期缩短,江门具备把握新变革、新技术的创新主体还相对较少,科教资源相对薄弱,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的自驱力还不足,亟须注入新的强劲动能。

  “科技引领” 实践指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新时代的阶段定位形成历史性交汇,能否判断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把经济发展动力转换到依靠科技创新上来,形成创新型经济格局,对江门“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将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

  一要聚焦特色,错位协同创新。江门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大湾区重点城市创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协同创新,打造江门特色,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包括对接广深,依托资源禀赋,“山不就我,我去就山”,依托“科创飞地”,重点探索“广深总部+江门基地”“广深研发+江门转化”“广深孵化+江门转移”等合作模式;联合广深创新资源,合作申报重点领域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推动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在江门落地转化。对接港澳,依托产业发展平台、行业龙头优势,重点探索共建协同创新科研平台、产业园区,承接港澳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创新资源,推动港澳科研机构与江门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协同建设高水平国际科研平台,助力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对接RCEP成员国高端科技资源,重点开拓贸易合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合作交流空间。

  二要聚焦基础,战略科技创新。江门要充分认识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作用,积极打造江门最具源头创新特色、最具影响力支撑力的“科技王牌军”,更好为江门涵养潜力,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提供“源头活水”,更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贡献“江门力量”。包括重点支持中科院(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推动其与大湾区其他重大科学装置协同创新;高标准建设市域社会智慧治理“两中心一基地”;高规格建设江门双碳实验室;支持五邑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强化产学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支持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争创“双高”(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推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与江门经济耦合发展;支持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持推动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江门)建设;坚持需求导向,不断引进“大院大所”,推动更多先进技术成果、项目在江门产业化。

  三要聚焦产业,推动集群创新。江门要结合我省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部署以及自身产业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等工程,推动“链主”企业、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控制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带动做强做优做大有江门特色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集聚效应凸显的产业发展格局,打响“江门制造”品牌,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重点聚焦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揭榜挂帅”“赛马”制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超前布局新赛道。要着力培育“专精特新”高能级企业、“科技独角兽”“小巨人”“种子企业”;持续做好高企培育;持续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群;推动国家高新区进位,省级高新区达标全覆盖;推动现代农业“金种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国粮”“中国种”贡献“江门造”,助力化解种子危机。

  四要聚焦环境,生态系统创新。江门应积极争取大湾区更多政策红利,学习借鉴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制度成果,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尽快、尽量释放更多市场创新动能,建立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创新政策环境、支持体系、中介服务、创新文化、科学普及、法治支撑以及产城人融合等等,要营造勇于创新、乐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制度大环境。优化财税政策,建立扶持基金,加快科技金融、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孵化育成链条。高标准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发挥“院士之乡”资源优势,建设院士科技成果对接服务平台;发挥侨乡海外资源优势引进人才;加强与深圳人才集团合作,建设全球引才引智网络;发挥“侨梦苑”“联络五邑”海外服务工作站、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国际孵化基地的吸纳作用,围绕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推进“揭榜挂帅”“以赛代评”等市场化遴选机制,完善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要增强紧迫感,勇于开顶风船,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切实提升江门创新策源能力、技术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进而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强劲动能。时与势始终在我们一边。

  (詹雨鑫,作者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